{{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HK$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修辭手法】中文寫作大升級!學會這19招,作文5**不是夢!

絞盡腦汁也未能寫出豐富內容?文字詞句總是表達得很生硬、不夠準確?

那可能是你不夠認識修辭手法的運用。以為活用比喻、排比、對偶等數種修辭手法就足夠?其實不然!

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十多種,各有特定的作用,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有助你在寫作時研究詞彙的選擇、用更準確的詞句表達思想及對文章進行修飾潤色。

特別是寫作卷和其他分卷不同,並沒有確切及具體技巧、答題框架,甚至範例去跟從。可以下苦工的只有對文章的用心編排,當中涉及到不少寫作手法,包括修辭、敍事、說明及議論手法等等。

活用修辭手法對寫作的優點多不勝數。這次,NoteSity 小編為大家介紹十九種常見,卻大部分考生不太懂運用的修辭手法。以下內容也會教導同學如何正確運用修辭手法,讓大家能應用這些寫作技巧在你的文章中!

文章目錄

一、比喻

二、借代

三、對偶

四、排比法

五、誇張法

六、反問句

七、對比法

八、反復

九、引用

十、反語

十一、示現

十二、層遞

十三、疊字

十四、呼告

十五、摹狀

十六、雙聲/疊韻

十七、雙關

十八、通感

十九、頂真

一、比喻

A. 明喻

明喻句由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組成。

本體指被比喻的對象,喻體指被用來描述本體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通常用「像」、「猶如」、「仿佛」、「似」等比喻詞連接。

 

例子:

「偏見像野草鑽出石縫那樣頑強地在那兒生長,很難根除。」

「偏見」是本體,「野草」是喻體,兩者之間用比喻詞「像」連接。

B. 暗喻

暗喻句由本體、喻體組成,沒有比喻詞,本體和喻體通常用「是」、「變成」等連接。

 

例子:

「期待是一種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使焦灼的靈魂幻覺自己生活在未來。」

「期待」是本體,「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是喻體,兩者之間用「是」連接。

C. 借喻

借喻句只有喻體,沒有本體和比喻詞,喻體和本體之間有相似點。

 

例子:

「我凝視着木板上的水波。」

用喻體「水波」去借喻,本體「木紋」沒有出現於句子中。

二、借代

借代句中會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本體,例如用本體的特徵代替本體、以事物的部分借代事物的整體、以專稱或人名借代本體。

 

例子:

(1)「一層綠色舖滿了湖面。」

青苔的特徵是綠色,因此以「綠色」借代青苔。


(2)「孤帆遠影碧山盡,為見長江天際流。」

「帆」是船的一部分,以「帆」借代了船。


(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以酒的發明者「杜康」借代酒。

 

*借喻和借代之間的區別是:

借喻可以轉換成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行,例如借喻句「我凝視着木板上的水波」可變成明喻句「我凝視着木板,上面的木紋如水波一般」,借代句「一層綠色舖滿了湖面」不能變為比喻句「湖面上的青苔像綠色」。

三、對偶

對偶指上下句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的,有時平仄相對的一種修辭手法。

 

對偶的句型通常有句中對、單句對、隔句對。

A. 句中對

指同一句的上下兩個詞語對偶。

 

例子:

「山明水秀」

B. 單句對

指上句和下句相對。

 

例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C. 隔句對

指第一句與第三句對偶,第二句與第四句對偶。

 

例子: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對偶種類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A. 正對

指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近。

 

例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句意思相近:黃鸝在柳樹間歌唱,白鷺在藍天飛翔。

B. 反對

指上下句的意思相反。

 

例子: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兩句意思相反:每年的花開花謝都不變,但每年看花之人卻不盡相同。

C. 串對

指上下句有因果、連貫、轉折等關係,因此不能將兩句顛倒或互相脫離。

 

例子: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兩句之間有條件關係: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再登上一層樓。想要看到更遙遠的地方的條件是要再登上一層樓。

四、排比法

排比法是一種把多個(一般三個)意思和結構相近的句子串連排列於文句的修辭手法。

 

有助提升文句的節奏感和語言氣勢,增強表達效果,給予讀者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

 

例子:

(1)「眼前的母親是多麼的蒼老、是多麼的虛弱,是多麼的憔悴。歲月不饒人,我想捉緊餘下與她相處的每分每秒。」

 

(2)「酒足飯飽、飛黃騰達,名成利就⋯⋯世人所謂的成功真是無趣!」

 

(3)「我有時喜歡遊玩,因為可獲得歡樂;我有時喜歡看書,因為可陶冶性情;我有時喜歡睡覺,因為可放鬆身心。」

五、誇張法

誇張法是一種為了達到筆者表達效果的需要,從而在描寫一些客觀事物時刻意誇大或縮小描寫對象的形象、特徵和作用等。

 

透過對事物進行形象渲染以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徵,或加強對描寫對象的情感表達,有用於引起讀者的想像及共鳴。

 

例子:

(1)「媽媽看到弟弟強差人意的成績後立即怒不可遏地放聲責罵弟弟,聲音大得十里外的路人都能聽見。」

 

(2)「常言道艱辛的日子過得特別緩慢,在這無趣又辛勞的環境下工作真的度日如年。」

 

(3)「你看!這個漢堡包小如一枚硬幣,就算吃上十個都不能飽腹。」

六、反問句

反問句是指在筆者在明知故問的前提下以疑問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作用為加強筆者支持或否定其描寫對象的語氣,使自己的思想和立場顯得更加鮮明。


除此之外各位同學運用時切記不要混淆反問句和設問句的用法,前者大多以「難道」、「怎麼」作為開首,並以「嗎」、「呢」等語氣助詞作結。

 

例子:

(1)「你不用裝模作樣了!人往往都只着重外在美,難道你不是嗎?」

 

(2)「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你,難道你感受不到她對你的愛嗎?」

七、對比法

對比法是將兩種在性質上截然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來作比較;例如善良與邪惡、衝動與冷靜、冷與熱和高與低等二元對立的事物。透過比較兩種相反事物的矛盾之處以突顯描寫對象的特徵,給予讀者深刻的印象。

 

例子:

(1)「小明看見處事嚴謹的李老師總是表現得戰戰兢兢,但看見為人寬容的許老師便姿意妄為了起來,真是欺善怕惡。」

 

(2)「看着台上品學兼優的麗娟,再看一看旁邊姿意妄為的小明,明顯可見這就是資優生與壞學生的差別。」

 

(3)「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生活與每天為了生計營營役役地工作的港人形成鮮明對比,既然放下名利等外物能讓我們享受無價的心靈健康,那麼我們何樂而不為?」

八、反復

反復是指在文章中因應不同表達需要將詞語、短語或句子重複出現兩次或以上的修辭,其目的旨在重複特定對象來強調某種意思、加強語氣或突出某種情感。

 

可根據不同特性分成不同種類,如根據對象可分為詞語、詞組或句子,以及語段反復。


例子:

(1)「她橫眉冷眼地說:『走吧,走吧!我早就習慣被人看輕,這些苦你也不會明白。』」

此例連續使用了詞語「走」,故為詞語反復,並強調了說話者的憤怒情緒。


(2)「在這二十年間他的足跡踏遍全球,不斷地遊歷,不斷地探索,只為完成自己的夢。」

這個例子連續使用了「不斷地xx」這一短語,故為短語反復,並強調了「他」對完成夢想的堅持。

語段反復則較多在小說及詩歌中出現,非本文重點,故不著墨研究。

 


而根據反復隔距則可分為連續及間隔反復。連續、無間隔地出現同一詞語或句子兩次或以上稱為連續反復,被其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其中的反復句則為間隔反復。


例子:

(1)「沒錯,就是這樣做了!就是這樣做了!這道題原來這麼容易就能解掉了!」

因短語「就是這樣做了」連續重複且未被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其中,故此例屬連續反復。


(2)「長大,人們常言長大就是懂得隱藏自己情緒。」

而此句因詞語「長大」受短語「人們常言」所間隔,故屬間隔反復。

九、引用

引用是指借用名人的話、事、物、行為、詩文典故、寓言、成語、俗語、格言及諺語等來支持自己的立場及論點,較常見於議論文中。

 

透過訴諸權威,借助權威或專業意見加強其論點及意見的真實性、合理性、說服力及表現能力。

A. 明引

明白確切地告知讀者所引用的話語出自何處,皆透過引用古人名言來增強論點說服力。


例子:

(1)「古語有云:『業精於勤。』要想成功必先勤奮向上。」


(2)「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言:『聖人無常師』,因此遇到有才能之人我們都應虛心學習。」

B. 暗引

不說明讀者引文的出處,只引原句或內容大意,只用作增強論點說服力及合理性。


例子: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用人之道在於得到適當人才,而非數量,應重質不重量。」

十、反語

反語則是以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的形式表達意義,故意令表面意義與實際意義相反,既能產生強烈感受,包括諷刺或憤慨意味,亦能使語言幽默,更能引人反思。


反語在眾多文體當中皆可使用,但筆者較建議用於記敍、抒情文中用以反映角色感受及想法意見,又或用於議論文中作加強自身論點之說理性。


例子:

(1)「這份論文論點不清、論證過程錯漏百出,真是一份好論文啊。」

此句運用了反話正說的反語,用意為諷刺論文作者的論點模糊且論證過程鬆散,假意稱讚其為一份好論文卻並非如此。


(2)「『小明你這個小壞蛋怎麼有空來探望爺爺?』爺爺笑逐顏開道。」

此句中爺爺說小明是小壞蛋,目的是以反話正說的反語來表達對孫子熱情洋溢的愛。

十一、示現

示現在修辭中實為較罕見的存在,它是指筆者利用想像力,把實際上未有見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它可分為追述、預言、懸想三種。

A. 追述示現

指憑藉想像力具體地呈現過去發生的事物。


例子:

「說到此處我又能看到那日黃澄澄的落霞。」

B. 預言示現

指把將來可能會發生,或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說得實實在在地。


例子:

「閉上雙眼,樹上已長了一件件猶如赤紅大衣的秋季紅葉。」

C. 懸想示現

指把想像的事物或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情況說得在眼前出現般。


例子:

「我還是幻想著或許一覺醒來,外婆會以故鄉的和暖的春風、緋紅的晚霞及絢麗的彩雲一針一線地為我縫製出一件獨一無二的彩衣。」

十二、層遞

層遞即為將三個以上的事物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的修辭手法。由事物的輕到重、由淺到深、由本到末,為順層遞。通常內容所表達的重點通常為最後一句。


讓讀者的思緒層層跟隨,使文章更引人入勝外,也由淺入深地表達作文思想。把文章的論點闡述得更細緻,說理或敘事上有一氣呵成的效果。

 

例子: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左傳‧曹劌論戰》

 

(2)「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

 

 

注意:很多學生認為層遞與排比這兩種修辭手法很類似,容易混淆。

 

而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次序及結構。排比在形式上要求句子結構相同,程度上也不具層遞性。而層遞在內容上講求逐層排列,更具關聯性,而句子結構則不必相同或相近。

十三、疊字

疊字為修辭手法「複疊」的一種,即是重複、重疊地用字。而所用的字是緊接相連並意義相等。

 

以疊字的手法能增加語氣、強調內容的重點。同時也是控制文章的節奏、調節音律。

 

在日常用語中,也常用到疊字的手法作強調。例如「乾巴巴」、「形形色色」等。

 

例子:

「每回見他總覺得真是少見的瘦,露在短褲下的腿乾巴巴的, 走路時叭叭叭像鴨子。」(鍾曉陽《販夫風景》)

十四、呼告

呼告的定義為直呼心中想著的人/物的名稱,當作當下能傾訴的對象。以呼告的手法呈現文章的情緒,使句子更具震撼力。

A. 普通呼告

通常是用於呼告面前的人。


例子:

「諸君啊!醒醒罷!」(梁啟超 《為學與做人》)

B. 示現呼告

呼告的人並不在面前,把那個人假想成在面前。


例子:

「朋友,在你的人生道路,你已經跋涉過多少道路?」 (熊崑珍 《路》)

C. 人化呼告

將物件人性化。


例子:

「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 我的恥辱!」(余光中 《地圖》)

十五、摹狀

摹狀即為仿擬人或事物的聲音,色彩和情況。分為摹形,摹聲和摹色三種。

 

以摹狀的手法描述事物的形、聲、色,給予讀者視覺和聽覺的聯想,令讀者可以由於親歷其景地閱讀文章。

 

不少學生把摹狀的修辭手法想像得過於複雜。

 

例子:

(1)「緣油油」

(2)「黑黝黝」

(3)「香噴噴」

(4)「嘀嘀答答」

(5)「嗡嗡嗡嗡」


多運用各種詞字詞形容形態、聲音、顏色、味道等,能豐富文章內容!

十六、雙聲/疊韻

雙聲和疊韻常見於詩詞、散文等,主要強調音樂美和聽覺上的協調。

A. 雙聲

兩個聲母相同的文字組成一個詞語。


例子:

(1)猶豫(y-)

(2)鴛鴦(y-)

(3)流利(l-)

B. 疊韻

兩個韻母相同的文字組合成的詞語。


例子:

(1)蜻蜓(-ing)

(2)窈窕(-iu)

(3)飛機(-ei)

正準備考DSE的同學相信已經發現,十二篇範文中的《聲聲慢⋅秋情》也大量運用雙聲和疊韻。

 

例如:

雙聲:「悽悽慘慘戚戚」(c-)、點滴(d-)
• 疊韻:冷清(-ng)、得黑(-ak)

 

另外,李白《月下獨酌》中「我歌月徘徊(疊韻)(-ui),我舞影凌亂(雙聲)(l-)」一句亦使用疊韻對雙聲的格式,令詩句讀起來有節奏感,亦加深讀者的印象。


同學們在撰寫文章時,不妨試著使用雙聲或疊韻,使文章具有節奏感。

 

唯同學們在使用雙聲/疊韻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以上提到的雙聲/疊韻詞中,兩個文字通常不能分開使用:

❌「我的中文又流又利。」

⭕「我的中文很流利。」

 

適當的使用雙聲/疊韻詞有畫龍點睛之效,尤其在抒情文章中會加強抒情的效果;亦令描寫更豐富生動;令議論文讀來更是字字鏗鏘。

十七、雙關

雙關指語句或詞語有表面和隱含的雙重意義,而隱含的意義通常為作者主要表達之意,有話裡有話的感覺。

 

使用雙關可以含蓄地把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令讀者思考之餘又加深印象和其中意義。

A. 諧音雙關

以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組帶出雙關。通常會加強幽默和委婉的效果,在日常口語中其實也經常出現。


例子:

「柴可夫斯基」(著名俄羅斯作曲家),取其諧音,含「司機」之意。

B. 意義雙關

使用多義詞使句子含兩重意義。

 

例子:

(1)「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

表面指傍晚時刻好景不常在,同時指詩人內心感嘆時光流逝,並帶出提醒世人珍惜時間與生命之意。

 

(2)「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秋情》)

表面「憔悴損」是指「黃花」的枯萎,但其中隱含詩人對自己遲暮、憔悴之感。

十八、通感

通感指原本用於某種感官的詞組,用作描寫屬於另一感官的事物,並將五感(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互相串聯。

 

平時描寫人事物時,若覺得只用平常的感官形容略嫌單調,可以嘗試運用通感的手法,增添新鮮感!


例子:

(1)「溫暖的黃色。」

色彩本沒有溫度,但利用視覺與觸覺的交錯,不但突破客觀的語言侷限,增添新意,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


(2)「她的聲音很甜美。」

聲音是聽覺,後面卻用了甜(味覺)和美(視覺)來形容。使描寫更豐富,讀者也彷彿可以想像那人動聽的聲音。

 


另外,同學也可將通感與其他修辭手法結合運用,例如比喻。

 

例子:

「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歌聲(聽覺)比喻荷花之清香(嗅覺),將比喻和通感結合,將兩種感官互通,創造出獨特的意境。

十九、頂真

頂真指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一樣的文字或詞語,令句子之間環環相扣,解構整齊,有承上啟下之效。

 

在撰寫議論文時,使用頂真可以使論點緊密相連,邏輯縝密;此外,頂真在記敘與抒情等文章也可起到很好的銜接之效。

 

例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首句的結尾為師字,而次句的開頭也運用了師字作為承接。


(2)「世界真細小小小,小的真奇妙妙妙。」(《世界真細小小小》)

兒歌《世界真細小小小》,強調句子之間的連結。

結語

以上介紹的十九種修辭手法,只要運用得宜和不斷練習,必定會令同學們的作文生色不少。

 

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為你們應對各種寫作體材及寫作體裁給了一定的幫助,讓你們在寫作時能夠找到合適的修辭手法進行寫作。